029茶马古道上的“背二哥”_旅行:从川藏线开始摩旅中国
趣书网 > 旅行:从川藏线开始摩旅中国 > 029茶马古道上的“背二哥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029茶马古道上的“背二哥”

  029茶马古道的“背二哥”

  太笨了,怎么这么蠢蠢的问题都能问得出来。

  黎语憋笑。

  “你看这,全都是山路,土坡,地势险要,那个时候没有能走山地高原的骡子和马,所以就只能靠人去背。”

  “哦哦。”青禾点了点头。

  “当然还有其他原因,比如经过二郎山一带,险要的地势不适合骡马通行。

  比如当时川地人口众多,劳动力廉价,而川人又善于背负。”

  黎语补充了一句:“比如山城有名的棒棒军。”

  黎语的话在青禾的脑海里形成了画面。

  一群背着包裹的人一起走在险要的山路。

  但...什么样的包裹,什么样的人,她一无所知。

  仿佛是心有灵犀,黎语开口帮她补足脑海里的空缺。

  “当地的人称这种背夫,为背二哥!”

  “背二哥,人人头顶大草帽,手持一根T字型拐,一块圆形的蔑条挂在每个人的胸前,对了这蔑条就是用以编织篾器的薄竹片。”

  “其身后背着一团高大而沉重的包裹,就是茶包了。”

  青禾脑海里的身影渐渐清晰,形有了,但没魂。

  “这茶包17斤一包,中等力气的背二哥,可背十包左右,年轻力壮者一次性能背15到十六包,重量能达到三百斤,相当于两三匹骡马的负重。”黎语侃侃道。

  “两三百斤?”

  青禾惊掉了下巴,让她抗五十斤的大米都费劲

  两三百斤,难以想象。

  黎语点了点头,继续说:“背二哥,不止都是年轻力壮的男性,老人,小孩,女人全都有。”

  “那时候最小的背童就十岁,可背三十斤,背妇们则背一百五十斤左右。”

  “还有老人,小孩,妇女?”青禾问。

  “嗯,有的妇女甚至一边背包,一边奶孩子。”黎语说道。

  还有奶孩子的?

  震惊青禾一百年

  “背二哥,是有组织的哦,通常一行的背二哥为朋。”

  接着,黎语解释了一下这个朋:

  “朋是背夫的基本单位,也是荥经人的专用词汇,过去民间常把纠结人打架、吵嘴称作“扯朋事”。一“朋”人数的确定,以能承担一引(单)的基数来确定。领队的称“掌拐师”、“大背师”,刚入行的小娃娃称“小老幺”,其余唤作“背师”。背二哥”多以亲戚朋友、坡坎下的同乡结伴而行,十几个或二十几个为一“朋”,其中不乏父子同道、夫妻同行、祖孙三代在一“朋”的。亲密的关系以便彼此照料、克服困难和有祸同挡。”

  “还有啊...”

  随着黎语的讲解,青禾对背二哥了解越来越多,脑海里的场景也越来越明显。

  茶马古道。

  山路崎岖艰难险阻。

  一“朋”背二哥在“掌拐师”的带领下,缓慢前行,他们人人扛着大背包,那背包高出他们的头许多,仿佛要将每个人盖倒在地。

  手拄着T型拐,这是他们对抗这条路的武器。

  要歇气时。

  他们气喘吁吁,次不接下气,于是就用手中的T型拐敲击地面传递信息。

  一“朋”人等距离拉开,用拐子支撑身的负重,放松肩的肌肉,嘘一声口哨,调整呼吸,整整齐齐,配合默契,井然有序。

  他们是一个团队,他们男女老少都有,他们很多甚至都是一家人。

  沿途一路,他们步履不停,不卸不歇息

  天黑了,往家走,黎语突然指着地的一个小坑说:

  “你看,这就是T字型拐杵出来的握,也叫拐子窝。”

  青禾蹲下身子,仔仔细细的看着这个小窝。

  看起来其貌不扬,但谁知这个蕴着水的小窝是用拐仗杵出来的。

  走到嬢嬢家,黎语抬手指着瓦楞、墙角、窗棂、和柱基石说道:

  “你看嬢嬢家这些东西这么精致,就知道以前这里肯定非常繁华。”

  “嬢嬢家这,保不齐以前是个饭馆呢。”

  “我觉得可能是个旅馆!”青禾起了兴致,猜测道。

  黎语楼,青禾跟,回到了屋子,青禾有感而发。

  “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有记忆的啊,时光流逝了,背夫这个职业消失了,但这里的建筑,甚至是青石都记着他们。”

  “是啊。”

  黎语关了窗户趴到床边,看着设计精妙的屋顶,感慨了一句,

  “建筑是有记忆的,同样的,人也是有记忆的...就像你今天见到的娘娘婆婆们,这些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,他们嘴里会一直流传茶马古道的故事,只要有这些人在,这条路的记忆就永远不会消失。”

  “这才是古镇,有记忆的古镇。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sww.cc。趣书网手机版:https://m.qsww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